石油化工管道的保温主要为了减少热损失、防介质凝固/结焦、保安全,具体结合管道温度、介质特性(比如原油、液化气)和安装环境(室内 / 室外 / 埋地)来选。
最基础也最常用的是绝热材料包裹保温,就是用保温材料直接裹在管道外,再加保护层防腐蚀、防碰撞。比如高温管道(像裂解炉出口管,温度能到 400℃以上)常用硅酸铝管壳、岩棉管,这类材料耐高温、防火,还能扛住石化车间的高温环境;中低温管道(比如液化气输送管,温度 0-100℃)更适合聚氨酯泡沫或复合硅酸盐,导热系数低,保温效果好,而且轻便。裹的时候会把材料切成管壳套在管道上,接缝处用耐高温胶密封,外面再包一层镀锌铁皮或铝皮当保护层,毕竟石化车间里有油污、蒸汽,保护层能防止保温材料受潮、被腐蚀,还能避免工人碰撞损坏。
然后是伴热+保温组合,这种针对容易凝固的介质(比如原油、重油,低温下会冻住或结焦),光靠保温不够,得主动给管道加热。常用的有蒸汽伴热和电伴热:蒸汽伴热是在主管道旁边装一根细的伴热管,通蒸汽加热,再一起包上保温层,适合有蒸汽源的大型装置,热量稳定;电伴热是把带电阻的伴热电缆贴在管道上,通电发热,比如偏远的输油管道或小口径管道,安装方便还能调温度,不怕蒸汽伴热的 “跑冒滴漏”。不管哪种伴热,外面都得配保温层,不然热量会散掉,白浪费能源。
还有异形件与阀门的专项保温,石化管道上有很多弯头、三通、阀门,这些地方形状不规则,容易散热,普通管壳包不住。比如阀门会用预制的 “阀门保温套”,像个定制的棉套,能直接套上去,还能拆开,方便后续检修,毕竟石化里的阀门要经常开关、维护,总不能拆了保温层就不装回去;弯头、三通则会用现场浇筑的保温材料,比如不定型的硅酸铝浇注料,搅拌好后糊在管件上,成型后再包保护层,这样能把缝隙都填满,避免散热死角。
埋地的石化管道(比如厂区外的输油管)保温更特殊,得用防腐 + 保温一体化结构,因为埋在地下会接触土壤、地下水,容易腐蚀。一般是先在管道外做一层防腐层(比如 3PE 防腐膜,聚乙烯 + 胶粘剂 + 环氧粉末),再裹一层硬质聚氨酯泡沫当保温层,最外面再套一层高密度聚乙烯管当保护壳,防止土壤里的石头、微生物破坏保温层。有些还会在管道周围铺警示带,提醒后续施工别挖断,毕竟埋地管道修起来太麻烦。
另外,高温高压管道(比如加氢反应器的出口管,温度高、压力大)可能会用多层复合保温,内层用耐高温的陶瓷纤维布,中间层用岩棉,外层用玻璃棉,这样既能扛住高温,又能层层锁温,减少热损失。而且这类管道的保温层外还会刷耐高温防腐漆,进一步防车间里的酸性气体腐蚀。
总的来说,石化管道保温不只是 “裹层棉”,得兼顾保温效果、耐温性、防腐性和检修便利性,不然要么浪费能源,要么介质凝固堵管道,甚至引发安全问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