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保障人身安全,核电用管的使用须杜绝放射性介质泄漏、控制辐射暴露、防范管道失效引发的事故。
一、源头控制
核电用管对材质、性能要求远超普通工业管,从源头避免因管材缺陷导致的安全风险:
选对管材:必须用核电专用牌号(如耐热钢 P91、P92,不锈钢 316LN、304LN,镍基合金 690 等),这些管材能耐受核电系统的高温(300-600℃)、高压(10-17MPa) ,且抗辐射腐蚀(避免长期辐射下材质变脆、开裂);
极致质检:管材生产后需经多轮无损检测(UT 超声检测内部缺陷、RT 射线检测焊接质量、ET 涡流检测表面裂纹),甚至要做模拟工况试验”(如高温高压疲劳测试),确保无任何微小缺陷。哪怕毫米级裂纹,都可能在运行中扩大导致泄漏。
二、过程严管
管道安装和长期运行中的不当操作、未及时发现的损耗,是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,需通过严格管控规避:
安装零误差:焊接需持证焊工 + 专用工艺(如窄间隙焊接),焊后 100% 无损检测;管道连接后要做水压试验(用超设计压力的水测试密封性)、氦检漏(检测微小泄漏,灵敏度达 10⁻⁹ Pa・m³/s),确保接口绝对密封;
运行实时监控:管道投入使用后,会装在线监测系统,比如用超声波传感器实时测管壁厚度(防腐蚀变薄)、用应变仪监测管道应力(防高温高压下变形),还会定期停机做全面体检(如内窥镜检查管内状况),提前发现裂纹、腐蚀等隐患,避免带病运行。
三、风险预警
即使管道无泄漏,周围也存在辐射,需通过双重防护保障人员安全:
管道外屏蔽:关键放射性管道(如反应堆冷却剂管道)外会包裹专用屏蔽层(如铅板、含硼混凝土),将辐射剂量降到安全值以下(通常要求管道外 1 米处辐射剂量≤2.5μSv/h);
人员防护:工作人员进入管道所在区域(如核岛)需穿防辐射服、戴个人剂量计(实时记录辐射暴露量,超限时报警),且严格控制停留时间(按 “剂量限值” 管理,如年累计辐射量≤20mSv),避免长期暴露。
四、应急兜底
万一发生管道泄漏(如小裂纹导致放射性介质渗出),需快速响应减少伤害:
提前定预案:明确泄漏后的隔离流程(如关闭上下游阀门切断泄漏源)、辐射控制区划定(防止辐射扩散)、人员疏散路线;
定期演练:工作人员每月 / 每季度开展应急演练,确保能快速操作隔离阀、启动泄漏收集系统(如专用集液坑)、穿戴防护装备处置,避免泄漏扩大导致人员辐射伤害。
核电用管的人身安全保障是全生命周期管理:从管材生产到报废,每一步都用高标准、严检测、强监控把风险锁死,重点是不让放射性介质漏出来,不让人员多受辐射。